高考报志愿那阵子,家里的气氛比考试前还紧张。选省内还是省外,这选择题看着简单,里头藏着的门道可不少。有人说 "趁年轻就得出去闯",也有人觉得 "家门口上学才是真香"。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,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。可安徽有个考生,算是把这选择题的 "意外答案" 体验得明明白白 —— 立志出省读大学,结果录取通知书上的学校,离家直线距离才 7.3 公里。
一、7.3 公里的 "大学生活",是惊喜还是惊吓?
这安徽考生的经历,在网上传开后,评论区直接笑成了一片。他自己发了张崩溃的小浣熊表情包,配文:"我妈说以后不用住校,早上去学校能蹭上家里的早饭,晚上还能回家吃夜宵... 这哪是上大学,分明是高中留级啊!"
展开剩余85%可不是嘛,7.3 公里啥概念?驾车 25 分钟,骑电动车 15 分钟,要是体力好点,骑自行车半小时也能到。有网友调侃:"军训完想家了,中午午休就能跑回去吃顿饺子;要是晚上宿舍停电,直接回家睡大觉,第二天踩着点去上课。" 更绝的是有人算生活费:"以前想象的是 ' 妈,给点生活费 ',现在估计是 ' 妈,今晚做啥菜 ',每月能省出一套护肤品钱。"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表妹,当年她考上了邻市的大学,坐高铁也就 40 分钟,结果每周五雷打不动回家。用她的话说:"宿舍的床哪有家里的舒服,食堂的饭哪有我妈做的香。" 可到了大二,她突然哭着说想住校了,"同学周末一起去逛街、看电影,我总回家,感觉跟大家融不到一块儿去。"
所以啊,离家近这事儿,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。像那安徽考生,明显是冲着 "远走高飞" 去的,结果被按在了家门口,心里肯定不是滋味。他在帖子里说:"我想象的大学是第一次自己洗衣服、第一次跟室友熬夜聊天、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迷路... 现在倒好,连坐火车的机会都没了。"
二、省内读大学:藏在 "方便" 里的甜与酸
要说省内上大学的好处,那可太实在了。首当其冲就是省钱 —— 不用买长途车票,不用囤一堆过冬的衣服,周末回家还能蹭吃蹭喝。我表姐当年考的是本地师范学院,四年下来,光交通费就比她去外省上学的同学省了快一万块。
更重要的是 "安全感"。有个朋友在省内读大学时,急性阑尾炎发作,半夜给家里打了个电话,爸妈半小时就赶到了医院。"看着同病房外地同学一个人躺着,护士喊家属签字都没人,突然觉得离家近真好。" 她后来感慨,"不是说独立不重要,而是关键时刻,家人能搭把手的感觉,太踏实了。"
但缺点也挺明显。最容易被吐槽的就是 "没自由"。我邻居家的孩子,在本地读大学,他妈三天两头去学校送吃的,顺便 "视察" 一下宿舍卫生,搞得他室友都开玩笑说 "阿姨比宿管还勤"。有次他想跟同学去周边城市玩两天,他妈直接开车到学校门口:"要去我带你去,住我同学家,安全。" 搞得他现在一提出去玩就头疼。
还有个隐形的问题:视野容易受限。一直在熟悉的环境里待着,接触的同学大多是本省的,饮食习惯、说话口音都差不多,少了点 "碰撞感"。就像我同事说的:"我在省内读大学时,以为全世界的早餐都是豆浆油条,直到工作后认识了广东同事,才知道早茶能有那么多花样。"
三、出省读大学:那些藏在 "远方" 里的成长
选择出省的学生,大多揣着颗 "闯世界" 的心。我当年就是铁了心要去南方,总觉得北方的冬天太冷,想看看四季常绿的样子。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我妈一边给我收拾行李一边抹眼泪:"一个人在外,别舍不得吃,受了委屈就打电话。"
出省上学的第一个挑战,往往是饮食。我第一次在食堂吃到带甜味的红烧肉时,差点吐出来;我室友是四川人,第一次喝到我们北方的咸豆腐脑,表情跟吞了苍蝇似的。但慢慢的,我们居然互相 "带偏" 了 —— 我爱上了火锅,她迷上了煎饼果子。现在想想,这种 "被迫" 接受新事物的过程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
更重要的是 "独立" 这门课。以前在家连袜子都不用自己洗,到了外省,得自己扛水桶、修台灯、算着钱过日子。有次我钱包丢了,不敢跟家里说,硬是靠每天吃馒头咸菜撑了半个月,后来跟着学姐去做兼职才缓过来。那段日子虽然苦,可现在想想,特骄傲 —— 原来自己也能扛事。
不过出省的苦,也是真真切切的。逢年过节看着同学回家,自己只能在宿舍泡方便面;生病了没人照顾,只能裹着被子硬扛;最难受的是想家,有次给我妈打电话,听她问 "天冷了加衣服没",眼泪唰就下来了。
我有个同学,当年考去了新疆,火车要坐 40 多个小时。他说最崩溃的一次,是寒假想回家,没抢到火车票,只能买站票,在拥挤的车厢里站了两天两夜。"下车的时候,腿都麻得走不动路,看见我爸在出站口等我,突然觉得,离家里太远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"
四、选省内还是省外?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再决定
其实啊,省内和省外的选择,说到底是 "舒适区" 和 "挑战区" 的选择。与其纠结距离远近,不如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你是不是真的想独立? 要是平时连换个灯泡都得喊爸妈,突然跑到千里之外,很可能会崩溃;但要是早就嫌爸妈管太多,想自己说了算,出省绝对是个好机会。
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吗? 出省上学,交通费、生活费都会高不少。要是家里经济紧张,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,省内的好大学照样能读出名堂;但要是条件允许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挺好。
你能不能适应新环境? 有的人换个枕头就睡不着,到了陌生地方容易水土不服;可有的人跟谁都能聊得来,到哪都能快速融入。这两种性格,适合的选择肯定不一样。
你未来想在哪发展? 要是打算毕业后回本省工作,在省内上大学能积累不少人脉和资源;可要是想在大城市闯闯,去目标城市上学,说不定能提前熟悉环境,找到实习机会。
就像那个安徽考生,虽然没能出省,但网友们也给了不少 "支招":"可以申请住校啊,周末再回家;或者参加学校的交流项目,去外地的大学待一阵子;实在不行,考研考出去也行啊。"
说到底,大学的意义不在于离家多远,而在于你有没有好好利用这四年。在省内的,别总窝在家里,多参加社团活动,跟同学出去走走;出省的,别光顾着玩,多学点东西,别让爸妈担心。
最后想说,无论是 7.3 公里还是 730 公里,只要你愿意成长,哪里都是好地方。就像我那个在本地读大学的表妹,后来靠着在学校积累的人脉,毕业就进了不错的公司;而我虽然当年跑出去了,现在也回了老家工作。所以啊,别太纠结于 "距离",重要的是你怎么过这四年。
发布于:江西省宏泰配资-做股票配资-实盘配资网站-股票配资平台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